智慧園區整體解決方案旨在通過智能化技術和手段,提升園區的運營效率、管理水平和企業吸引力。打造智慧生態監管系統,建立環境監測系統,實時監測園區內的空氣質量、噪聲等環境參數,并采取相應的污染治理措施,保障園區的生態環境。
白云黃埔打造智慧生態監管系統 有效治理污染
開展生態環境大數據創新應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是以生態環境之“優”促高質量發展之“進”的重要一環。
近日,廣州市生態環境局白云分局、黃埔分局的生態環境數字體系建設入選廣東省生態環境數字政府建設區縣優秀應用案例,成為全省的先進典型,其建設經驗將在全省復制和推廣,為全省數字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益借鑒。白云黃埔打造智慧生態監管系統可以有效治理污染,這是通過結合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環境監測技術,實現對生態環境的高效、精準管理。智慧生態監管系統可以對大氣、水體、土壤等環境要素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及時發現污染源和環境問題,為治理和改善提供科學依據。
通過智能化手段,可以大大提高環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例如,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海量環境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發現污染規律和趨勢,為制定更加精準的治理措施提供支持。同時,智慧生態監管系統還可以實時監測治理效果,及時調整治理方案,確保治理工作的高效推進。
此外,白云黃埔打造智慧生態監管系統還可以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隨著環境治理需求的不斷增加,環保產業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智慧生態監管系統的建設和應用,將促進環保產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推動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
白云:實現網格化、標準化、精細化監管
要實現網格化、標準化、精細化監管,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網格化監管是基礎。通過將監管區域劃分為若干個網格,明確每個網格的責任主體和監管對象,實現對監管區域的全面覆蓋。同時,要建立網格化管理平臺,實現信息的實時傳遞和共享,提高監管效率。其次,標準化監管是保障。制定一系列的監管標準,包括監管內容、監管程序、監管要求等,確保監管工作的規范化和統一化。同時,要加強對監管人員的培訓和考核,確保他們能夠按照標準進行監管。最后,精細化監管是目標。通過采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技術,實現對監管對象的精細化管理。例如,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監管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和挖掘,發現監管漏洞和不足之處,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改進。同時,要加強對監管過程的監督和評估,確保監管工作的質量和效果。總之,實現網格化、標準化、精細化監管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制度建設、提高技術手段等。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監管工作的全面覆蓋、規范統一和精細高效,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白云分局立足解決基層生態環境監管存在的問題,為實現“區—鎮街—村居”三級網格化、標準化、精細化生態環境監管,建設了廣州市白云區智慧生態監管平臺系統,成為廣州市有效支撐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標桿案例。
污染源比對,一企一檔,解決污染源底數不清的問題。白云分局通過對接工商數據,“重點污染源管理模塊”通過智能分析及人工核查的方式進行污染源比對,形成權威統一的污染源數據庫。通過整合并打通業務系統和信息資源,接入了排污許可、環評審批、應急預案、固廢危廢等數據,形成動態更新的企業檔案庫,實現一套數監管。
網格化監管,隨時監督,解決監管責任壓不實的問題。平臺按照“職能部門—鎮街—村居”三級網格,將監管任務劃分到410個村社,落實到281名環保員,明確各級人員分工和職責。管理人員通過平臺隨時查看監管人員檢查履職到位情況,并及時進行指導和整改,有力壓實監管責任。
標簽企業,“碼上”監管,解決污染源分類分級監管困難的問題。平臺對企業進行分類“貼標簽”,精準督促不同類型企業落實減排措施,指引其進行問題整改。推行“碼上誠信”智慧監管新模式,按企業信用級別有效配置執法資源,將“強監管”與“減干擾”有效結合,助力優化營商環境。
內外部多系統集成,解決信息數據互聯互通性差的問題。平臺整合并打通了白云分局各應用系統和業務信息的資源,實現系統互聯互通、業務協同聯動、數據統一共享。目前已集成31個空氣自動監測站和28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完成涉水企業安裝在線監控138家;涉氣企業安裝在線監控343家、餐飲油煙在線監控274家;加油站安裝油氣回收在線監控83家。
黃埔:提升對各種環境要素監管能力
黃埔分局通過集成生態環境監測監管各類數據,全面涵蓋藍天、碧水、凈土、污染源監管、固廢及應急等業務內容,建成了黃埔區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系統,為生態環境智慧監管提供有效支撐,是廣州市生態環境精準監管與科學決策的先進案例。
該系統通過集成生態環境監測監管各類數據,為生態環境監管各業務部門提供有效支撐。系統總體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為實現區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提升環境質量、確保環境安全、促進經濟發展等發揮了重要作用。該系統更打通了生態環境數據壁壘,融合了監測、執法、公眾信息等數據源,提升了黃埔區對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要素監管能力,提高了各業務系統生態環境數據的利用率與數據的價值,實現線下業務流程信息可跟蹤、數據可視化。
以藍天保衛戰系統為例,通過整合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發布站點,為環境管理部門提供實時和統計分析兩個維度的數據支撐。實時呈現黃埔區空氣質量,對標廣州市,了解當前黃埔區空氣質量情況,同時實時對各街鎮空氣質量進行排名,了解污染重點區域。統計數據從年度空氣質量達標壓力、首要污染物占比、優良天占比、月度空氣質量及同比變化等進行了分析。
碧水保衛戰系統則對墩頭基國考斷面、長洲左、長洲右跨界斷面以及18條一級支流、14個水功能區監測達標信息做了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的信息呈現,結合工業排污口、生活排污口、污水處理廠和涉水污染源分布信息,空間上,可查看各斷面、支流、水功能區達標情況,并可調用關注水體周邊的排污口、污染源等分布信息。時間變化上,可了解不同斷面、河流或水體各月份的達標情況,并在地圖實現了隨時間變化的動態呈現。